他们思想成果都在书里了---深圳晚报

admin 45 0

他们思想成果都在书里了---深圳晚报

《沉默的言语 论文学的矛盾》

(法)雅克·朗西埃 著

臧小佳 译

《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

(法)娜塔莉·海因里希 著

何蒨 译

《苏格拉底》

(德)君特·费格尔 著

杨光 译

《与蒙田共度的夏天》

安托万·孔帕尼翁 著

刘常津 译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轻与重”文丛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系列文丛,自推出后受到了许多好评。轻,则快,隐喻思想灵动自由;重,则慢,象征诗意栖息大地。

“轻与重”文丛注重选译欧洲,尤其是德法,与主流思想形态相平行的随笔文本。随笔,远不只是一种书写风格,也是一种思考与存在的方式。

今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轻与重”文丛四种,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这四本书。

《沉默的言语》

重新定义文学之作

今年“轻与重”文丛推出的第一本书是郎西埃的《沉默的言语》,这本书是朗西埃关于美学与政治的思考在文学上的继续,是一部重新定义文学之作。

“有些问题人们没勇气再提。”一位卓越的文学理论家最近指出:当今为一本书命名时不用怕被嘲笑。《什么是文学?》,这是萨特的书名,在距离今天还算遥远的时代,他没有回答书名提出的问题,这是萨特的明智之处。热奈特说:“愚蠢的问题没有答案;同时,真正的智慧是不予回答。”

在本书的引言中,朗西埃一开头就问了一个犀利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文学?你要看完全书才能知朗西埃的答案。朗西埃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批判理论家,在欧美学界被誉为当代重要的美学思想家,其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美学与政治。《沉默的言语》是朗西埃关于美学与政治的思考在文学上的继续。他似乎想要重新描绘一个文学概念的体系,进行一种新的论证,重建一个从康德、谢林、施莱格尔到黑格尔的美学谱系。通过对美学的阐释,试图提供一种特别的延展,用一种新的目光审视两个世纪以来的文学史,即“沉默的言语”的历史,用新的方法重新定义文学。在书中,朗西埃就整个文学史范畴提出了文学的矛盾问题,在文学史中回顾文学存在的境遇问题,从比较文学角度提出了文学的多重发展问题。

《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对社会文化领域话语霸权的隐喻与解答

“轻与重”文丛的第二本是《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这是一位艺术社会学家与艺术爱好者、艺术家,乃至其同侪的对话;是一次对社会文化领域常有的话语霸权现象的隐喻与解答;在这本书中,你会倾听布尔迪厄高足娜塔莉·海因里希畅谈艺术与社会学之关系。

《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是身为艺术社会学家,又是布尔迪厄高足的娜塔莉·海因里希17年前撰写的具有宣言性质的学术著作。这不仅是她首次与艺术爱好者、专家乃至自己的同侪进行的对话,亦是她首次通过建立自己的社会学概念,以摆脱布尔迪厄思想影响的标志。

正如娜塔莉·海因里希所言: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型视角,关注的不再是外部原因,而是行为者行动的原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应局限在实证事实中,还应延伸至行为者的意义系统。我们所关注的,也不再是社会学对艺术的贡献,而是艺术对社会学的贡献。由此,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下社会学的某些新趋势,看到这些新趋势产生的原因。并非因为研究者对艺术抱有特殊兴趣,而是艺术价值的问题促使他们做出进一步追问。

艺术是社会学的难题:因为艺术领域所推崇的价值观——独特性与普世性,正是传统社会学要探讨的问题。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通过研究艺术,社会学者可以把握立场的转移,这对艺术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整体实践都有着重要影响。在本书中,我们关注的不再是社会学对艺术的贡献,而是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也即观察行为者接受艺术的多种方式,以及其中潜伏的价值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反思传统社会学的某些顽固的思维习惯。有时,这些习惯已转变为一种僵化的社会认知模式,甚至沦落为一种社会学意识形态。

《苏格拉底》

一部苏格拉底的思想传记

柏拉图作品中什么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苏格拉底的依据呢?简单的回答是苏格拉底自己。他是柏拉图对话游戏中的主角,对话录是为了描述他而不是为作者的见解找一个代言人。柏拉图不是苏格拉底,如同莎士比亚不是哈姆雷特,席勒不是瓦伦斯坦一样。苏格拉底也不是柏拉图,因为没有一个剧作家能把一个人物刻画得如此令人信服,却同时只是在暗指自己;柏拉图那里的苏格拉底形象是如此独特丰满,因此不可能被看做是作者的哲学面具。何况柏拉图为什么会需要这样的一个面具呢?

《苏格拉底》一书首先从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为其老师的申辩入手,展示了苏格拉底作为西方第一个重要的哲学家的人格魅力。然后详细描述了苏格拉底哲学的独特性和其思想的虔诚,并讨论了苏格拉底的对话艺术、理念论以及哲学与政治的关系。《苏格拉底》作者君特·费格尔教授是伽达默尔的首席弟子,弗莱堡大学海德格尔讲座教授。其解释学与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既能够捕捉和展现苏格拉底哲学的精妙之处,又不落形而上的窠臼。本书可作为苏格拉底哲学的导论,同时也是深入研究古希腊哲学的一个路标。

苏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他经历了传统的旧事物的瓦解,是个过渡型的人物。苏格拉底见证了他的城邦在政治上的兴衰起伏。他在与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智者派的争辩中形成了自己的对话艺术。在他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精神上的骚动不安、对传统的怀疑以及在思想上寻找新的方向的企图。对克尔凯郭尔、尼采甚至卡尔·波普来说,在苏格拉底身上,哲学自身是在场的;苏格拉底就是哲学的形象本身,是哲学家的原型。

《与蒙田共度的夏天》

用随笔来解读蒙田随笔

2013年,《与蒙田共度的夏天》在法国出版,年度销量超过30万册。今年,“轻与重”文丛引进了这部畅销书。这本书的作者安托万·孔帕尼翁是法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史专家,其学术之路充满传奇色彩,堪称法国学术界的“奇人”。

16世纪,蒙田开创了随笔文体,创作了《随笔集》;500年后,孔帕尼翁以随笔式解读来疏解蒙田的随笔。蒙田的随笔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枕边书。一个真正渴望自由的人。一个将自由交托真理的人。一个让世界寻找他的人……蒙田,一个16世纪的人,似乎预言了现代人面临的所有焦虑、困扰和罪恶,并给出了高贵的答案。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中国读者熟悉的安托万·孔帕尼翁,他出生于比利时,是法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史专家。2006年,他受聘进入法兰西公学院任教。其学术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他原本是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一名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路桥工程师;之后,他转投著名的罗兰·巴特门下,获文学博士学位,成为蒙田和普鲁斯特研究专家;目前,他是长期执教于法兰西学院的终身教授。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