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伊玛目:在欧洲宣传同性恋-青年参考

admin 53 0
法国伊玛目:在欧洲宣传同性恋-青年参考

  坐在斯德哥尔摩的一间餐厅里,法国同性恋穆斯林伊玛目拉多维克·默罕默德·查哈德一边享用虾肉沙拉,一边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查哈德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幼年随父母移居法国。那时的他纤细、害羞,上学第一天就被老师怀疑性别。回忆里,父亲总爱叫他“娘娘腔”或“爱哭的小女孩”。随着年龄渐长,父亲甚至不再看他。

  这让查哈德对自己充满怀疑。他常常自问,我究竟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颗星球?12岁时,查哈德第一次踏入清真寺,试图在伊斯兰教义中寻找答案。那时的他相信,《古兰经》不容置疑,真主能够克服所有阻力,歌颂真主是他一生的使命。

  很快,查哈德成为了萨拉菲派兄弟会的一员。他每天祈祷5次,对收到的答复视若珍宝。他梦想成为一名教长。

  17岁时,查哈德在兄弟会结识了一位名叫贾布里勒的男孩。他有一双黑色的眼睛,皮肤黝黑,头发厚实润泽。两人同塌而眠,互相倾吐“我爱你,以真主之名”。

  查哈德知道自己爱他,为了真主。但他也知道,这种爱与对其他兄弟的并不相同——他常凝视着睡梦中的贾布里勒,彻夜难眠。坦承心底想法后,查哈德收到的只有冷酷的拒绝。

  此时,查哈德一家搬至马赛,他开始为大学预科考试做准备。他刮掉胡子,中断祈祷,开始游戏人生,甚至涉足毒品。那段时间里,他结识了一名轻佻的男子,因此染上了艾滋病毒。一次,他把父母叫进房间,告诉他们自己是同性恋。现实让母亲止不住哭泣,父亲则依旧无言。在久久凝视他后,父亲只说了一句:“我们知道。”在母亲眼泪婆娑地劝说下,查哈德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也从此浪子回头。

  30岁那年,他出差前往巴基斯坦,在那里第一次反思人生——他扪心自问,自己的所作所为究竟能不能算得上是个“好人”?在当地酒店的房间里,查哈德双膝跪地,再次开始祈祷。

  重拾《古兰经》后,查哈德发现,真主在任何一个章节里都没有对“同性之爱”进行责难。相反,他在一些阿拉伯古籍中发现了大量有关同性恋的诗篇。他随后创立了HM2F,一个专为穆斯林同性恋男女服务的社团。

  两年前,法国曝出没有伊玛目愿为做过变性手术的穆斯林举办葬礼的新闻,查哈德又在巴黎建立了一所清真寺。他希望人们在那儿找到归属感——在那里,每个穆斯林都能找到尊重他们、愿意埋葬或嫁娶他们的伊玛目——无论他们爱的是男人还是女人。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找到了自己的伴侣,并在朋友的见证下举行了婚礼。

  不过,看似逍遥的查哈德生活并不完美。几天前,丈夫从家里搬了出去,让他对自己的婚姻充满担忧。“情人总分分和和,我的儿子,一切没什么大不了的。”父亲在电话里安慰他。但从父亲口中第一次说出“同性恋”这个字眼,仍让他觉得有些刺耳。

  如今,37岁的查哈德四处周游,为穆斯林同性恋发声。最近,他为一对瑞典女同性恋情侣主持了婚礼,引起一片哗然。

  在他主持的那场结婚典礼上,查哈德以一段《古兰经》为新人祝福。这段祝词以“你所襄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作为结尾,让一对新人热泪盈眶。

  或许,查哈德生命中最好的时候尚未到来——现在的他并没有像他年少时预想的那样,找到对万事万物的解答。但至少,他现在知道自己是谁,信仰什么,如何与家人相处。

  德国《明镜》周刊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